从心理学视角看养老机构深度“医养结合”的必要性

更新时间:2023-03-02 10:48:45
从心理学视角看养老机构深度“医养结合”的必要性

  养老机构中的临床心理工作者们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有的老人在机构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妄想、幻听、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疾病,有一部分老人在入住之前已经确诊,但除了送养老机构以外,家人在这些疾病的专业护理和照料上也无能为力,只有仰仗养老机构;也有一部分老人入住机构后才出现的症状,有的家属正因怕机构给老人提升护理级别而不愿意带老人去医院确诊,有的是确诊了,但家属并不配合机构做老人体系化照料的支持工作。

  如是种种,给机构的照料服务带来诸多困难。

  老年期心理障碍有哪些?业界分类有很多种,本文取老年精神卫生医疗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于欣等人的分法,将老年期心理障碍分为三大组:

  第一组是慢性脑综合征和急性脑综合征。

  这一组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由下述五种:

  1、痴呆();

  2、意识障碍;

  3、脑器质性综合征;

  4、脑器质性精神病状态;

  5、脑器质性人格改变。

  第二组为社会心理学因素和(或)身体(除脑外)疾病造成的各种心理障碍,但不能归为第三组中任何一种确定的诊断类别。

  这一组主要有下述四类:

  1、身体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如不严重的抑郁、焦虑、疑病性诉述、人格幼稚化和依靠性增强的各种表现和濒死期反应等;

  2、非脑器质性睡眠障碍;

  3、非器质性性功能障 ……此处隐藏543个字……的老人经过一番排队挂号、检查的折腾后,身体状态几何,单是老人带给给医生参考的.过往病例病史往往也是零散、简陋、不系统的。这种模式其实不仅仅对老人和家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带来了困难,也为医生的及时快速做出正确的诊断也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也是我之前提到的,有些家属不愿意带老人去医院确诊一些“不好命”的心理障碍疾病的原因。而且老人外出就诊后,不必须能拿回诊断结果,有的即便有结果也不愿给机构,这也给机构提出了照护难题。

  如果“医养结合”型老年机构,能在养老机构内配备老年期疾病全科医生,在养老机构中建立持续的工作框架,为住户在现有评估基础上,再建立各种相应系统的健康管理档案:有病人的资料,患何种疾病,病史病历如何,正在服用的药物和采取的治疗方案等各种记录。如此一来,对于老年期心理障碍症状的老人来说,临床心理工作者与有全科领悟背景的医生配合工作,就能够在此类疾病的窗口期、恢复期和稳定期,快速执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举一反三,这样的老年期疾病全科医生入驻机构的工作模式,对于老人的其他急性和慢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也有相应的效果。这种更深层次的“医养结合”模式,是吾辈一线从业者期望能早一日看到和实现的。

  对于一个临床心理工作者来说,在整个老年心理学学科架构没有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时,我有时仅能从实际工作需要、观察和临床实践等自下而上的动力去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回头看自我以前整理的文字时,难免有诸多偏颇甚至错误的地方。因此我期望读者能对于大家实践或擅长的领域,如果在看到我的观点有谬时,能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发声的目的就是为了做靶子,引发从业者的思考和讨论,在打磨的过程中更接近真理,这样才更有利于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再次感谢!

《从心理学视角看养老机构深度“医养结合”的必要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