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呼啸山庄》读后感1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的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的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了: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的一类,气氛很是压抑;
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扫了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的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了想当然的几种解释,现在看了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了对于这个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的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写,饱含激情的对话,性格各异的人物,激起心中丰富的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的,它们在风中呼号 ……此处隐藏27748个字……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结局。凯瑟琳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而贝拉却愿意冒牺牲灵魂的危险成为吸血鬼的一员。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私欲,但贝拉却可以坦然的承认,凯瑟琳却为此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希斯克利夫,用复仇来度过余生;爱德华却是先选择救赎泥足深陷的贝拉,希望能离开,即便是没有成功,也能宽容贝拉在心底留一块空间给那个带给她快乐的人。他们都有嫉妒,但只有一个人拥有了宽容。
初读《呼啸山庄》我因为人物的极端而不能理解,再读,我却可以找到人物与自己或多或少的相似,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我可以理解凯瑟琳的选择,也可以明白希斯克利夫的苦楚,因为作者展现的都是最人性的一面。稍稍换位思考,当情当境,我也不一定会做出更好的抉择,因为我没有爱德华用100多年时间学会宽容、无私。但,作为凯瑟琳的我却不会在嫁给林顿后再与希斯克利夫纠缠;作为希斯克利夫的我,在已知与她再无可能后,会离开他们的生活,求一份眼不见为净。
现在的多数人都会先有心底的爱,然后和现实结婚。就像门当户对,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即便现在不会直白的说出,但成长环境不同,能坚持到最后的有多难。
网络流行“梦想就是用来破灭的”、“现实都是残酷的”这些说法。但万事成败靠的是自己努力的多少。选择“现实”没什么不好,但你不能只一味的从中索取,去填补自己因为这个选择而造成的伤害,不去付出,自欺欺人,埋怨不公,甚至采取极端手法,只让自己活在回忆里,活在幻想中。而选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就要学会互相磨合,梦想放到社会中总会有一定落差,人需要的是用宽容的心对待这些落差,一旦经营的好了,收获的也会是完美,不至于懊悔为了这个梦想自己放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