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留意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透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一样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取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光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一样,它不再透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透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取,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决定,世人都在为自我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读它时情绪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 ……此处隐藏14046个字……“感到一种突然的庆幸,还有自由与新生带来的欢乐”,都是萨宾娜留给他的“馈赠”。随后弗兰茨与一个崇拜他的女学生住在了一齐,但是作为“一个缴了械的战俘”,应对不肯离婚的妻子,就只能承担感情打击下的不断期盼。
之后弗兰茨为了感受象萨宾娜的祖国一样的处境,和一帮知识分子去柬埔寨向占领者请愿,以“和平的名义来救死扶伤”。等待弗兰茨的是侵略者的沉默,以及背后突如其来的袭击。死了的弗兰茨终属他的妻子,“他属于她就象以前从没属于她一样”——这就是婚姻与感情的结果。所以“穿着结婚礼服的妻子在葬礼上得到人们的致敬!丈夫的葬礼是妻子真正的婚礼!这是她一生的高潮!是她所有痛苦的报偿!”妻子原谅了不忠的丈夫,因为她赢得了感情这场战斗的胜利。而弗兰茨得到的死亡,但是是一次迷途中的永劫回归。
托马斯在布拉格遭受了失去手术刀、干起擦玻璃工作的打击,就因为看到的现实让他想起了俄狄浦斯的故事,并写了一篇感想的文章发表了。这篇被删砍的文章成了他流浪的开始,离别失落的布拉格是必然的选取,托马斯与特丽莎,还有那只叫卡列宁的狗(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丈夫同名),一齐来到了乡村生活,他成为一个农场的有些老态的司机。
虽然托马斯一向坚守他的结论:“同女人做爱和同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感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对无数女人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这就不难理解托马斯最后的诉说:“走完了所有的路程,只是为了让特丽莎相信他爱她吗?”这种相信与不信的自欺,是托马斯永远在回避的原则,因为行动与想法在一齐车祸中共同埋葬了他与特丽莎的身躯,也完成了从媚俗到轻与重的永恒回归,实现了“要在人间建起上帝的天国”的真实,那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